宣 传 通 讯
2016年第5期(总第19期)
目 录
火炬永不熄灭,长征永远在路上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一
让长征成为永恒的“理想信念之镜”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二
“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纪念为了前进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三
传承长征精神需牢记“永远跟党走”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四
高擎长征精神火炬,开创新局夺取新胜利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五
人民网评:火炬永不熄灭,长征永远在路上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一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苏秦
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指出,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被誉为“一场最辉煌最悲壮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跨雪山,过沼泽,穿越枪林弹雨,经受血与火淬炼。斯诺在上个世纪赞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抚今追昔,心潮澎湃。一提到长征,我们会想到什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吃草根、煮皮带,绝非虚言。比条件艰苦更可怕的是敌人封堵围截。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所谓的“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说明追兵之凶残,也可见长征之不易。
我们会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哪会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没有理想信念,哪能“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张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着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这是王愿坚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情节。星星之火终能燎原,正是火种的力量,也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举行纪念大会,不只是感叹当年那个年轻的党和军队如何奋斗,而是重温长征精神,传承长征基因。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说过:“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诚哉斯言!在革命战争年代,长征精神不可缺席。今天我们行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同样需要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日前,长征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起航,两名中国航天员踏上了探索太空的新征途。这不正是新的长征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也正是新的长征吗?
长征精神不是泛黄的回忆,而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新时期,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路上也有各种艰难险阻,我们也需要不断闯关夺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长征精神为养料、为信念,就能不断翻越千山万水,一步步靠近奋斗目标。
人民网评:让长征成为永恒的“理想信念之镜”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二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士心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理想信念对于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意义,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长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濒于绝境到转危为安,也使诞生未久的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沉痛教训,加速了这个年青政党的成长。长征途中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也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解决危机创造了条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从纯粹军事角度讲,所谓“被迫战略转移”,实质是一场大撤退。湘江一役,更迹近覆灭。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历史上鲜有败军能成事者。但是红军却完全不同,在任何困境下,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风貌、上下同欲的士气——连被俘的国民党士兵都惊诧于红军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境中,还经常歌声不断。其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红军是信仰的集合体,而不是利益的集合体,理想信念在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由弱变强、转败为胜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特殊作用。
那段岁月里,在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身上,有一种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这是长征给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历史观照现实,我们不能不痛心地看到,有一部分共产党员,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种由理想信念坚定所生发的气概与精神。许多腐化堕落现象,也由此滋生。因此今天要弘扬长征精神,首先应由理想信念入手,着力解决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动摇问题。
日前,笔者听一位老红军后代在讲座中讲到,长征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应对照这面镜子,理解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初心,什么叫追求,尤其是最近《永远在路上》里的那些贪官们应该照一照,对照红军先辈认真反思,看到自己的思想深处有多肮脏。
实际上,如果说长征是一面“理想信念之镜”,每一名共产党人都应经常对照,“洗心革面”,从中找回、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精、气、神”。“精”就是思想精华,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信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气”就是英雄气概,在新的长征路上,敢于跨越“雪山”“草地”,敢于征服“娄山关”“腊子口”;“神”就是革命精神,始终立于时代潮头,不断打开创新局面,从而不断唱响中国共产党人的“青春之歌”。
80年后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今天,传承和弘扬好长征时期的那种蓬勃朝气、昂扬士气,我们就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做一名合格的“新长征先锋”。
人民网评:“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纪念为了前进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三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理观
10月22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21日,中央隆重召开了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回顾长征那个年代,守望历史、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正是为了“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地球上绘出了一条壮丽的红飘带。数字最有说服力,红军的气壮山河,在每一场战役、每一里行程、每一座山峰、每一处草地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二万五千里的征途、平均每300米牺牲一名红军、600余次战役战斗、近百条江河、40余座高山险峰、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军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的生存极限,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如果说这一远征创造了人间奇迹,那么,我们今天纪念长征,不仅是致敬奇迹,更是沿着伟大的足迹继续向前。
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主题展览中,一幅题为《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油画让不少人驻足凝望。画作的氛围阴霾、悲愤,战马的鞍子已经备好,一名指挥员与老大娘相拥而立,诉说着别离的情愫。告别苏区群众、告别父老乡亲,红军踏上远征实际上是在“送别”,而用艺术呈现出“回来”,透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归乡。”每一步迈出去,“前进,前进”是为了归乡后的“胜利,胜利”。也正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才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
为了前进,有在黑暗中的苦苦摸索,更需要给前行道路掌上一盏明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扭转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走高山峻岭、渡大河险滩、过草地荒原……面对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不论是党内何去何从,不管是战役何等残酷,都是从血与火中走向新生、走向胜利。国家博物馆《信念·精神·传承》文物展中,陈列着陈伯渠在长征途中常常使用的马灯,一束灯的光可以找到走出雪山和草地的路,又何尝不是在险隘的路上为战友们照亮前行之路?
80年来,这束“精神之光”从未熄灭,从军事意义上的胜利实现了战略意义上的胜利,又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找到了一条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心一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美好生活的愿望、改革发展的难题、伟大复兴的任务,摆在了13多亿中国人民面前。同时,发展的信心与潜力和发展的问题与疑难同在:一边是处在合理区间的经济增速,一边是经济的下行压力;一边是不断涌向城市的追梦者,一边是空守在破败乡村的“386199部队”;一边是跳出“寒门”的拼搏奋斗,一边是常思常念的乡愁情怀;一边是人口老龄化加速,一边是资源、环境、生态的瓶颈性制约……太多的问题需要破解、太多的群体需要关怀、太多的担子需要挑起、太多的情绪需要释放,“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就是走好符合时代、赶上时代的新长征路。
纪念长征,从来都不缺少真诚、激情与敬畏。不久前,一部名为《从湘江到遵义》的话剧,引来关注。在结尾时,那些牺牲的英烈们重返人间,在舞台上大声发问:“我们为之奋斗的梦想实现了吗?共产党人有没有忘记当年对老百姓的承诺?……还有人愿意为信仰付出一切吗?”眼含热泪的观众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们缅怀先烈、赓续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就是最好答案。
人民网评:传承长征精神需牢记“永远跟党走”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四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松涛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回望当年的烽烟岁月,这场伟大远征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有着政治灵魂的军队。长征是一场由平凡人创造的不凡史诗。为什么?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秉持“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尽管这支部队虽然武器简陋,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战斗力,能“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
两年的时间里,红军四支主力部队纵横十余省、长驱几万里,留下来的部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条件、方式、路径都不一样,但都始终围绕解决生存危机和拯救民族危亡这一个主题。在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广大红军指战员自觉行动,既体现了服从,也展现了默契,显示出极强的大局意识和纪律观念,这也保障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80年后的今天,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的征途中,我们面临的困难和任务,不亚于爬雪山、过草地。面对这些硬仗、恶仗,与当年红军战士一样,我们依然要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用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凝聚人心、推动工作,自觉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不断矢志奋斗的政治动能。
古人说“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意在强调军事行动中整齐划一的重要性。红军在长征途中之所以能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能战胜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党内错误思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列路线指航程”解决了思想统一的问题,“官兵一致同甘苦”解决了组织统一的问题。现在,全党要走好新的长征路,同样要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整齐,而“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
“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历史也告诉我们,之所以红军在遵义会议之后转危为安、革命事业不断打开新局面,就是因为通过这次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如同《长征组歌》中“遵义会议放光辉”一章所唱,“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革命战争年代党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建设和改革的年代同样如此。
我们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要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更要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党中央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增强看齐意识,牢记宗旨观念、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只有这样,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切实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围绕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自觉做改革的促进派、发展的实干家、创新的推动者。
回顾长征历史,历久弥新的长征精神需要我们牢记、学习和弘扬,使之成为我们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长征精神的核心,“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需要每一个共产党人时刻坚守、为之付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更大的胜利。
人民网评:高擎长征精神火炬,开创新局夺取新胜利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系列网评之五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宗国
是什么样的好奇,让在京只有一周交流学习时间的南非大学生,专门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长征主题展览?是什么样的吸引,让76岁高龄的美国学者索尔兹伯、70岁高龄的以色列老兵大卫·本·乌泽勒,不顾年迈重走长征路?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励着全国干部群众奋勇向前,誓言走好新的长征?
既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也是“过去1000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更是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铸就的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80年前的苦难与辉煌,坚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播下了数亿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种子。长征带来的伟大转折,成就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力量。80年来的漫漫征途,使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8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与之对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入口处,回望那段融入民族血脉的英雄岁月,我们该汲取怎样的营养剂而走向远方?
长征胜利启示有很多,如何开创新局是最需要解开的锁头。兵不厌诈四渡赤水,出奇制胜飞夺泸定桥,义无反顾翻越夹金山……每一幕看似都是命悬一线的随机选择,实质上却是一次次审时度势的转身。一个个力挽狂澜的决策,一场场斗智斗勇的激战,都是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今天的新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样是充满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面临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险山峭崖”,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冲突动荡等“乱云飞渡”……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当前中国同样需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
赢得战略主动,必须抓好改革关键一招,用好创新第一动力。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惟有以求新图变的创新精神,翻越机制障碍的“雪山”,穿越思想束缚的“草地”;以无所畏惧的改革精神,突破利益藩篱的“娄山关”,跨过阻碍落实的“腊子口”,方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
长征永远在路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都要高擎长征的精神火炬,传承长征的精神基因,不忘来路,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