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杜宝萱
宋文刚,全国优秀教师, 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医学免疫学》主持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免疫学》主持人,山东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
“大学毕业30年来,我就只做了这一项工作,那就是教书育人。开始时我20岁,学生也20岁,到如今我50岁,学生没变还是20岁。开始时我是教师,学生是学生,到如今学生已是医学领域的精英,有的已经成名成家,我没变还是教师。几十年的思索、几十年的体会,我深知作为教师的骄傲,也深知作为教师的责任。”这就是宋教授的心得。
同学们这样评价他:这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非常用心地备课,课堂语言严谨、精炼,妙语连珠;这是一位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经常被其他高校、医院邀请做专家讲座。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一位勇于担当、极具团队号召力的教研室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导师。让我们走近宋文刚教授,听听他和他的免疫学教研团队的故事。
能力培养比传递知识更重要
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学生毕业后,如果还记得我,认为我们传授的知识让他们的事业有所成,让他们的人生有所改变,那便是我们为师的欣慰。”宋文刚教授朴素、自知、恬淡、谦逊。
宋文刚教授主要从事研究生和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工作。《医学免疫学》为医学生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免疫学这门课程,免疫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书为主的思想,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教书育人并重的思想。改变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说到教学方法,宋教授对记者说,“教书要教出自己的理念和兴趣。”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并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宋文刚教授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研究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起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设计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堂外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对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教师在角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较好的完成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免疫学专业教学中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所创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经山东省教育行政部门鉴定并推广,成效显著并为同行所公认。
宋文刚教授指导免疫学专业研究生邹嫣丽的学位论文《不同品系小鼠诱导实验性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获得2013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一名资深教师,宋教授虽然已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但为了上好每堂课,他不仅课前精心备课,而且下课后都要拿出半小时回顾授课中的不足,并对讲稿进行修改和完善。无论上午、下午还是晚上,雷打不动。
在免疫学教研室,宋文刚教授鼓励老师们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宋文刚教授十分重视课堂形式的创新,他从不简单传递给学生免疫学专业知识,而是特别注重人文教育,在讲授免疫学理论的同时贯穿医德教育,2015年宋文刚教授获得“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提名奖”称号。
宋文刚教授作为山东省《医学免疫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山东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免疫学》的主持人,富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成绩突出。主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材》,副主编国家卫计委“十二五”规划本科教材《免疫学检验》、《生殖系微生物与免疫学》,在全国部分高等院校使用。 宋文刚教授获山东省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团队
从教30年的宋文刚教授眷恋着三尺讲台,言语间尽显对教学、科研的由衷喜爱。正如宋文刚教授自己所说,“当教书与科研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精神追求,你会发现它们就是你所痴迷的乐事。”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原料血浆筛选及凝血因子分离过程效价衰减控制分析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妊娠早期小鼠子宫蜕膜基质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吞噬凋亡细胞的树突状细胞亚群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肝脏基质细胞诱导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对CD8+T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脑基质微环境可以诱导树突状细胞变成具有负向调控作用的小胶质样细胞;发现肝脏基质细胞诱导分化形成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能够抑制CD8+T细胞功能,NO在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抑制作用中起关键作用,过继回输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能够调控CD8+T细胞,明显降低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转氨酶,能够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现孕激素可诱导树突状细胞具有负向调控作用,从微环境的角度揭示了母胎免疫耐受的发生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PLoS One、Nature Immunology等杂志上,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他不是一个人在搞研究,而是带领他的免疫学研究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进取。
宋文刚教授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他甘为人梯,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积极推动学校和学院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相应的资源。将一些青年教师纳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并给与经费方面的资助和支持。
宋文刚教授深信教研室要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心,人才及学科梯队的建设是教研室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免疫学教研室注重本教研室教师的培养,已有6名老师完成博士学位,现在,免疫学教研室8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看着教研室的老师一个个成才,宋教授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明确表示,“作为高校教师,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自己对科学的敬畏和渊博的学识,引导并帮助年轻教师找到自己的学术殿堂。”